内容提要

上海海事大学与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续签合作备忘录

船舶与海洋工程特种装备和动力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季建刚一行来校访问交流

临港新片区多语言服务中心顺利举办海外人才“海的味道”航运魅力零距离体验活动

学校2项省部级人才计划项目获市科委立项资助

学校三项创新成果亮相第二届中国(安徽)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

立足航运特色,成就精彩课堂——《中国航海史》课程入选上海高校思政“金课”

学校获评“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十年发展重要贡献单位”

徐悲鸿艺术学院承办 “第四届东方创意之星设计大赛”上海赛区本科院校专家研讨会

学校组织“海上师者——聚焦航运特色 引领教师思政”系列活动之“雪龙”号“雪龙2”号参观学习

学校2023年首批航海类学生航行实习顺利开展


4.24

上海海事大学与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续签合作备忘录

4月24日,上海市-新加坡全面合作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在新加坡举行,会上,上海海事大学与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续签了合作备忘录。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志鹏与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副局长陈浩顺(Tan Hoe Soon)在合作备忘录上签字。上海市市长龚正、副市长华源,新加坡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部长兼律政部第二部长唐振辉(Edwin Tong)、新加坡贸工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政务部长刘燕玲(Low Yen Ling)见证双方签约。


当日,李志鹏与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局长张英智(Teo Eng Dih)举行会见,双方表达了将在新一轮合作备忘录框架下,在人才培养、知识共享和学术交流等领域深度合作,共促两地航运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愿望。


在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主办的2023新加坡海事周“高级海事领导者研修项目”活动中,李志鹏受邀请演讲,介绍了中国航运和港口发展在数字化和低碳化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并与各国交通及海事主管部门负责人就新时期航运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交流。


在新期间,李志鹏一行先后访问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别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校长连萧思(Lien Siaou-Sze)、新加坡国立大学海事研究中心主任周益平(Chew Yi Peng)会见,就校际之间开展学生交换、合作科研、教师交流等合作事项进行深入探讨,还与我校毕业后在上述两校深造的学生代表举行座谈。


此外,李志鹏一行还访问了新加坡韦立国际集团,商谈学生赴新航运企业实习、涉外办学等有关合作事宜。


4.27

船舶与海洋工程特种装备和动力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季建刚一行来校访问交流

4月27日,船舶与海洋工程特种装备和动力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联席会主任季建刚、常务副主任杨咏一行来校访问交流,并对学校船舶能效与排放检测试验室进行中期考核。副校长严伟接待了来宾,船舶能效与排放检测试验室教师曾向明、张春昌以及科技处相关人员参加了接待。


严伟对季建刚一行的来访表示欢迎。他表示,希望船舶能效与排放检测团队能够充分利用学校在船舶能效及减排方面所做的研究基础,联合704、711研究所等单位,积极组团参加工信部、科技部项目的申报,拓展有组织科研的深度与广度,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和绿色航运的发展做出贡献。


曾向明代表研究团队作中期考核汇报,考核期内团队完成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搭建了全国船舶能效管理静态与动态两大数据库,提出了船舶碳排放监测体系建设方案,发布了免费绿色软件“船舶能效数据记录与分析系统”,完成了船舶燃油消耗在线监测装置与系统1.0系统的技术成果转化,为我国航运温室气体减排与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数据分析支撑与智库服务。


杨咏介绍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进展,并着重介绍了考核评价要求。她表示,作为共建单位之一,希望学校在人才培养、人才流动、实验室管理体系认证以及科研成果共享方面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推进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


船舶与海洋工程特种装备和动力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联席会常务副主任杨咏与学校船舶能效与排放检测试验室主任曾向明代表双方签署了船舶能效与排放检测试验室建设责任书。


4.24

临港新片区多语言服务中心顺利举办海外人才“海的味道”航运魅力零距离体验活动

4月22日下午,临港新片区多语言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多语言服务中心)举办“海的味道”临港航运魅力零距离体验活动。上海市出入境管理局证件管理处处长蔡宝弟,临港管委会党群工作部(人力资源处)副部长杨武等嘉宾莅临现场。


本次活动聚焦临港新片区的航运发展,带领40余位来自大型飞机、传感技术、信息科技、电子科技、医药技术、投资等领域的海外人才参与模拟船舶驾驶活动,参观学校“吴淞”号特种模拟船,实地观看了洋山深水港四期码头作业、登上观景平台远眺全球最大的智能集装箱码头,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航运发展,感知航运的魅力。


本次活动由临港新片区移民事务服务中心主办,多语言服务中心承办,学校外国语学院团委协办。学校外国语学院的老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前期策划、宣传、组织协调,活动中,外国语学院教师全程带领学生主持活动并进行陪同翻译,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


通过本次活动,海外人才更加了解临港新片区、了解上海的航运事业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海外人才之间的相互交流。同时,学校外国语学院发挥学科优势,凭借良好的外语水平,传播中国航运文化,让更多国际友人了解中国,为临港新片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28

学校2项省部级人才计划项目获市科委立项资助

近日,学校2项省部级人才计划项目获市科委立项资助。其中优秀学术带头人(青年)项目是我校首次获得立项;优秀学术带头人项目是学校时隔12年后,再次获得立项,具体情况见下表:


5.6

学校三项创新成果亮相第二届中国(安徽)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

近日,第二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以下简称“科交会”)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学校机械-水力混合式深海矿石提升输送系统、一种压载水浮游生物快速检测方法和装置和一种海洋浮标内置式高效波浪发电机等三个项目参展。其中,机械-水力混合式深海矿石提升输送系统课题组代表在科交会互动对接展区进行了项目路演,同现场观众进行了交流。


物流工程学院刘祥伟教授团队研发的机械-水力混合式深海矿石提升输送系统,采用机械推力为主,水力为辅的混合动力,机械驱动连续运载体在两个连通的垂直管道内循环运动,以段塞流向上输送矿石颗粒,向下输送尾矿石,上下程运动抵消重力做功,同时切向水流提供补充动力输送细颗粒浆体,能量利用率高,可实现大粒径矿石颗粒不经破碎直接垂直输送至水面支持船。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冯道伦教授团队研发的一种压载水中微生物快速检测的方法和装置,其利用带有自动载物平台的荧光显微镜对截留固定在滤膜上的微生物进行扫描拍照,并运用图像处理技术进行识别技术。项目在低工作强度,装置设备易于操作、维护的前提下,实现了对压载水中微生物的快速准确检测。


物流工程学院吴卫民教授团队研制的一种海洋浮标内置式高效波浪发电机,利用磁力丝杆将波浪缓慢的直线运动转换成发电机需要的高速旋转运动,从而提高波浪发电机的功率密度和效率。该发电机内置于浮标舱内,可靠性高,降低了维护保养频率,减少了海上维护成本,可以为海洋浮标负载提供可靠、持久、充足的电能。


本届科交会由安徽省人民政府、科技部、中国科学院联合主办,以“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赋能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校地、校企深入合作。展区共分为高水平创新成果展区、科技与产业融合展区、科技金融展区、科技人才展区、互动对接展区五大板块,主要内容包括开幕式、展览展示、专项活动和对接交易四个部分。


4.29

立足航运特色,成就精彩课堂——《中国航海史》课程入选上海高校思政“金课”

在洋山港四期全自动化码头参观学习,在“雪龙”号科考船内听南北极探险故事,在“吴淞”号组合式液货模拟船上了解货舱以及如何装卸货物,在天文馆探秘星辰大海……精彩的内容吸引在场的每一位海大学子全身心投入到《中国航海史》的课程中。课程一经开设就打响了知名度,备受学生欢迎。

 

能否回答学生思想困惑,触动学生心灵,是思政课针对性和亲和力的“试金石”。近日,由学校陈宇里教授主持的《中国航海史》课程,作为“中国系列”课程之一,准确把握学生需求和困惑,立足航运特色,注重实践创新,在2022年度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提升行动评选中,成功入选思政课“金课”。


说起开设课程的初衷,陈宇里老师表示,中国有着悠久灿烂的航海历史与文化,上海海事大学又是我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发轫地,也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然而,很多学生对中国航海的历史并不了解,对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历史也知之甚少。开设《中国航海史》课程,就是要直面学生的思想困惑,让航海类院校的大学生通过学习,深入了解中国航海和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历史,了解行业的发展和现状,凝练中国航海发展所蕴含的优秀精神,诠释中国航海事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航海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自觉投身新时代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建设,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的王翊沣回忆起在中国航海博物馆的那次课印象最深刻,他说:“站在1:1实船比例制造的巨型明代福船前,跟随着讲解员生动的讲解,仿佛走进了明代,眼前再现了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场景,了解到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规模最大的海洋探索时,我当时的心情无比自豪。”


来自物流工程学院的许嘉茗同学说:“作为海大的学生,只有深入了解航海的历史和中国目前的航运现状,才能体会到海事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对航运强国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坚定未来投身海事领域工作的理想。”


《中国航海史》课程于2019年开设,是每学期开设的全校本科生通识教育课。课程精心设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航海文化、航行船舶、航行技术、航海教育、海上丝路等八大专题为纬,以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为经,系统讲述中国悠久灿烂的航海历史与文化,涵盖大量优秀典故,点燃学生对航海的兴趣。


课程十分重视课堂外实践基地和资源的挖掘,实施“二个50%”的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各占50%、校内教师授课和校外导师授课各占50%。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学生们对传统课程的认知,并不局限于课堂,而是让学生走出教室,切身体会中国航海的历史。


除了校史馆和组合式液货模拟船“吴淞”号这两个校内实践基地,学校还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建设了一系列课程实践基地,如中国航海博物馆、大国重器“雪龙”号科考船、洋山港四期全自动化码头、天文馆、疏浚展览馆、“海巡01”轮、船舶交通管理中心、极地科普馆等,这些实践基地既彰显中国航海文化底蕴,又体现我国航海事业“国之大者”。


“和其他在教室里的课不同,中国航海史让我不再通过文字或者屏幕去学习,而是让我亲身体验感受,这样的学习方式让我对于航海史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不经意间就掌握了许多航海海运的知识。”海洋环境与工程学院的余沛临同学兴致勃勃地讲述了自己的学习体会。

 

高水平教学团队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注入强大动力。《中国航海史》课程由航海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行业专家和知名校友等组成教学团队,校内的教师就有教授3名、副教授5名、船长/轮机长5名,他们之中有中国航运界十大杰出女性荣誉称号的获得者,以及驾驶“雪龙”号参加国家极地科考活动的实践者。


课程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了创新,采用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三师一堂”的教学方法,通常在实践过程中有两名教师跟随学生,能够在学生参观过程中提出重点启发学生,从而进行探讨式的学习,实现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师师互动。


课程还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增加师生互动。校内课程日常在学校的智慧教室中进行,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性很强。课堂教学外,课程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设了课程线上平台,在不同的平台发布了31个微视频、452道习题等航海特色资源,以方便同学们能够以多种途径对中国航海史的学习与了解。教学团队中的白响恩老师在船上现场直播授课的抖音平台,浏览量超过了千万,得到了海大师生和社会的关注广泛。


《中国航海史》在校内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在校外也引起《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闻晨报》等知名媒体的关注,还得到了海事管理部门、航运企业等各界肯定,认为这门课程的开设十分必要,有助于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海洋意识教育,增强建设海洋强国、航运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未来的发展中,陈宇里老师表示将继续围绕学生需求,带领教学团队立足于航海特色,将《中国航海史》这门课程更加精进完善,让更多的同学走出课堂,了解航海,爱上航海,开拓视野,紧跟社会发展要求和世界发展趋势,教育学生立足学校、关心海洋、心系未来,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海运强国打好基础。


4.23

学校获评“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十年发展重要贡献单位”

近日,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主办的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十周年总结大会暨系列论坛在复旦大学召开,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出席。会上,学校入选“贡献力TOP100单位”,规模贡献排名全国第44位,质量贡献排名全国第48位,综合贡献排名全国第50名。


大会发布了《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十年发展报告》,全面回顾了大赛十年发展历程,从规模、质量、组织、建设等多个维度,全面分析了大赛十年发展数据,依据规模贡献、质量贡献、组织贡献和建设贡献四项指标分值汇总,对超过650所研究生培养单位综合评价形成了贡献力排行榜。


自教育部举办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将大赛作为创新实践教育载体,出台成果积分政策,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参赛兴趣,有效扩大了参赛规模。在各学院大力支持下,逐渐形成良性循环,保持了优良赛绩。其中,学校在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中已连续5年位列全国前10名,2021年获奖级别和数量均居全国第一。2022年学校研究生参加教育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七类,近2000名研究生参赛,获国家级三等以上奖项160项。


学校将继续支持学生参与教育部主办的高水平学科/科技竞赛,搭建平台,加大投入,做好赛事的组织管理与服务保障,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4.23

徐悲鸿艺术学院承办 “第四届东方创意之星设计大赛”上海赛区本科院校专家研讨会

4月23日,由东方创意之星大赛组委会主办,学校徐悲鸿艺术学院承办的“第四届东方创意之星设计大赛”上海赛区本科院校专家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港湾校区举行,研讨会通过大赛官网视频号现场直播。副校长施欣出席,徐悲鸿艺术学院相关负责人和教师代表参加了会议。


施欣表示,东方创意之星大赛是一个覆盖面广、参与师生人数多、作品水准高的全国性高校艺术类学科竞赛。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竞赛赋能高校创意设计产教融合”,充分体现大赛所倡导的以设计创新解决现实性问题的理念,鼓励年轻人深入设计领域,注重设计与行业的产教融合,促进院校设计成果转化,推动设计产业化创新发展。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大赛核心专家范凯熹作题为“AIGC与设计未来”的主题分享。东方创意之星大赛组委会秘书长王炬重点介绍了大赛组织情况。


上海设计之都促进中心理事长张展、泰国孔敬大学艺术学院东盟艺术研究院执行主任唐小冬、花儿艺术旅行技术总监潘珂、中国邮政集团上海市浦东新区分公司副经理王燕还就“竞赛赋能创意设计产教融合”“上海赛区专家库”“产教联盟”等进行了交流,大赛评委会执行主席、上海市原创设计大师工作室领衔大师刘维亚作总结发言。


会上,与会嘉宾在线观看了“第三届东方创意之星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巡展(上海海事大学站)”的展览。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上海商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等来自上海22所院校艺术设计相关院系领导和中国邮政、花儿艺术旅行、杭州凌迪科技3家企业代表参会。


4.27

学校组织“海上师者——聚焦航运特色 引领教师思政”系列活动之“雪龙”号“雪龙2”号参观学习

4月25日,由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组织开展的“海上师者——聚焦航运特色 引领教师思政”系列活动在位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码头靠泊的“雪龙”号和“雪龙2”号科考船上举行,来自全校70多名教师登船参观学习。


中国第39次南极科考队随船船员、学校商船学院教师常俊宇,结合随船南极考察的航行经历,详细介绍了“雪龙2”号艏艉双向破冰技术的应用效果、南极科考期间的典型案例等,并带领教师们实地参观了“雪龙2”号驾驶台、轮机舱、科研实验室、甲板等科考船主要场所,观看了《第39次南极科考纪实》,让教师们充分认识到“雪龙2”号作为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的重大意义。


“雪龙”号见习大副、学校2016级校友祝鹏涛,详细介绍了“雪龙”号的由来及其重要贡献,讲述了极地工作人员在恶劣的气候环境下,不畏艰难,开展科学研究实验的故事,阐释“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极地精神。


本次参观学习,让教师们切身感受到祖国极地科考事业的艰辛与伟大,也为推进我国航运强国建设增强了信心和动力。


5.5

学校2023年首批航海类学生航行实习顺利开展

5月1日下午,学校商船学院首批133名同学顺利登上停泊在江苏镇江大港码头的学校实习船“育明”轮,正式开启为期4周的航行实习。


本次实习是因疫情中断3年来的首次学生实船实习。商船学院高度重视学生航行实习工作,自2022年下半年开始积极筹划学生上船实习工作,准备了多套实习预案。疫情防控“乙类乙管”后,商船学院会同教务处、育海航运有限公司等部门积极与“育明”轮运行方协商学生上船实习安排,并多次召开工作协调会,加快推进学生上船实习工作。


4月8日至10日,教务处、商船学院、育海航运有限公司、校医院等部门抽调人员前往“育明”轮检查船上设施情况,发现船上生活设施、教学设备等多处需要更新与维修。船上更新设备采购完成后,学院于4月20日选派航行实习教学部主任陈锦标老师等4名教官先行上船,在船上船员的协助下积极展开设备更换与维修工作,经过一个航次的紧张工作,实习船已具备学生上船实习条件,比原计划提前了15天。


“育明”轮船长与政委高度重视学生实习工作,抽调船上精干力量全力协助学生登船及物资搬运等工作。


2023年航海类学生航行实习的顺利开启,为学生掌握航行知识、了解船员工作与生活提供了难得的实践经历,将进一步提升航海类学生的培养质量。

综合整理自:海大主页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