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校友之声
2021年3月4日至11日,全国“两会”在京召开。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出席,共商“十四五”发展大计,聚焦“十四五”规划纲要制定和实施,积极参政议政,共商国是。
让我们一起听听全国“两会”上的海大校友声音!
徐珏慧
上海海事大学1994级英语专业校友,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开发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荣登“2020年度最受航运界关注的100位中国人”榜单。
关于推动政策协同,支持上海打造世界一流航运枢纽的建议
一、基本情况
2020年上海已经基本建成国际航运中心,多年来,上海作为全球排名第一的集装箱枢纽港,集聚了大量的航运基础要素。未来要实现国际航运中心高质量发展,需要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协同配合,发挥政策对产业发展的积极引导作用,提高创新举措的运营效率,打造世界一流的航运枢纽。
国际中转水平是国际一流航运枢纽港的重要标志。进一步发展国际中转,实现航运枢纽功能升级,应重点关注沿海捎带和集装箱中转集拼业务。上海港在航线覆盖面以及集装箱拼箱货物体量方面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提升沿海捎带政策效果,鼓励沿江、沿海、国外的货物在特殊综保区与本地货物进行中转集拼,可进一步优化国际贸易航线网络布局,减少运力浪费,提高货物集并和转运效率,降低外贸进出口货物的综合物流成本,提升上海国际航运枢纽服务能级,形成内外循环的关键链接。
二、问题分析
1. 沿海捎带业务政策实施效果不明显
自2013年获交通部发文许可至今,由于监管方式、启运港退税制度等相关政策之间未形成有效协同,出口地政府和企业为追求直接出口量指标和退税效率,不愿意选择沿海捎带这一运输方式。加之沿海捎带政策开放力度不足,航线、船期安排等无法满足出口企业需求,该政策实施效果始终不明显。然而,根据对11家全球主要班轮公司的调研,沿海捎带业务的潜在需求巨大,仅以目前到韩国釜山港中转的外贸集装箱为基数预计,洋山港沿海捎带业务年需求量可达到100万标准箱。
2. 集装箱货物中转集拼业务需求较大但无法操作
受疫情影响,外贸需求高涨、运力急缺的情况已经对国际贸易产生了消极影响。一方面,外贸出口全国缺箱,上海港在港空箱仅十余万标准箱,不足高峰时期的三分之一,美线、欧线海运费创出历史新高;另一方面,很多集装箱并不能满载出运,为充分发挥集装箱舱容利用率,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另据调研,目前国内有一大批中小型厂商的产品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但是因为单票货物批量小,受制于国际快递成本居高不下、海运集拼手续繁杂、经国外港口集拼沟通不畅、时效不强等问题,导致潜在业务流失,社会总体效用损失。
国内现有集拼业务管理办法严格将本地货物与中转货物区分,操作流程复杂且成本较高,不适应当前市场需求,不利于抓住当前国际中转集拼业务的契机,更无法实现其辐射功能和促进外贸的杠杆作用。据统计,目前国内中转集拼业务的四种类型(本地出口拼箱、进口分拨、国内中转集拼、国际中转集拼)总业务量约1300万立方(50-60万TEU/年)。一旦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实现常态运营,相关业务规模将实现大幅增长。
三、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聚焦基础性和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浦东要在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率先试、出经验。加强重大制度创新充分联动和衔接配套。”
当前,应进一步扩大开放,在上海临港新片区特殊综保区的政策优势背景下,通过政策协同,促进沿海捎带运输业务的推广和高效实施,加快推进综保区内集装箱中转集拼业务发展。以此,促进上海港打造世界一流的航运枢纽,代表中国更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 建议交通运输部加快试点支持,实现沿海捎带业务进一步扩围。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中,明确实施高度开放的国际运输管理,研究在对等原则下允许外籍国际航行船舶开展以洋山港为国际中转港的外贸集装箱沿海捎带业务。基于当前国际航线安排及国际航行船舶资本、船籍注册地等实际情况,建议结合国家相关外贸、投资协定,进一步明确对等原则及操作细则,提高沿海捎带政策开放力度。
2. 建议优化海关监管模式,发挥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制度创新优势,确定以洋山港作为“国际中转港”的沿海捎带监管模式。建议优化海关监管方式和通关系统,出口企业选择以洋山港为中转港的沿海捎带业务,从发货地到洋山应视为出口。这样,既可以提高出口退税效率,降低外贸业务成本,又不影响出口地政府出口量指标,吸引更多进出口企业选择沿海捎带运输方式,放大政策实施效果。
3. 建议支持洋山特殊综保区功能升级,允许洋山特殊综保区实现本地货物与中转货物集拼。建议优化海关监管方式和通关系统,优化中转集拼货物监管模式及申报流程,实现出口拼箱、国际中转拼箱等多业态同场作业,以此打造适合上海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发展的专属集拼库区,提高集拼效率、降低综合物流成本,吸引中转货物集聚和航线集中,提升上海国际枢纽港功能。
“十四五”期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重点要关注国际中转能力提升、内河集疏运体系建设、绿色航运基础设施配套、高端航运服务业引入等长期以来的难点问题。
希望能在国家相关部委支持下,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协同,实现重点领域的创新突破,同长三角共建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
——徐珏慧
来源:中国港口、中国水运网、凤凰新闻
编辑:尹伽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