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激励在校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践行“忠信笃敬”校训精神,将个人理想、奋斗目标、事业方向熔铸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历史伟业中,上海海事大学校友联络处将持续开展校友故事征集活动,其中包含“校友风采”和“校友之声”的两种形式,通过生动的校友故事,展示校友们在爱岗敬业、荣校爱国、热心公益等方面的风采。
采访对象:范伟,中国共产党党员
范伟,男,汉族,安徽省太和县人,出生于1985年12月,中共党员。2004年考入上海海事大学物流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2006年11月经组织考察合格后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2008年进入上港集团工作。现就职于上港集团宜东分公司工程技术部,设备工程师;上海港史馆金牌讲解员。
访谈时间:2021年10月13日
访谈地点:上海海事大学校友之家
访谈者:包梓佳、张艺宸、王允之、盛林隽
包梓佳(以下简称包):学长您好!这次采访是想了解一下您这些年的工作经验,启迪学生思考职业规划与发展;另一方面也想听听曾经您在海大的故事。现在再提起母校,您和同学们还会聊起什么呢?最关心的是什么?
范伟(以下简称范):我想,我们见了面第一个情况就会聊到我们的辅导员——杨鸣老师。当时他也是刚毕业带我们,与我们年龄相仿,如同兄长一样。他非常热情,经常到我们宿舍里面交流,关心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解决我们的难题,帮助我们快速适应大学的生活。我们也通过杨老师了解到近年来母校发展的新面貌。我们希望母校越办越好,为社会输送更多有用的人才。
张艺宸(以下简称张):确实,辅导员在我们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您参与了今年的我爱母校年度捐活动,请问您是怎么想到给学校捐赠的?
范:主要是出于感恩吧!因为杨老师在我们校友群发了“9.15校庆云返校”的链接。这个活动非常吸引我。里面有新校区、老校区的照片,并且可以云合影,勾起了我许多美好的回忆。此外,还有给母校捐赠的功能,对困难的同学提供了莫大的帮助。因此,我就想,云返校我们不能缺位,云捐赠我们更有责任响应。高中的时候我在安徽读书,我的父母在新疆打工,大学学费没法解决。杨老师就帮我联系建行申请助学贷款。有了这笔助学贷款,学费才得以解决。后来我在读书期间,通过努力获得奖学金,再做点家教赚取收入。在国家、学校和家庭这三方面的帮助之下,我才得以完成了学业。从上海海事大学毕业到上港集团工作,零八年至今大概有十来年了。现在成家立业、扎根上海,工作稳定了,生活条件也改善了,我也想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回馈母校。当年的帮助给了我改变命运的机会,我也想把这种助学精神传递下去,给学弟学妹以生活的希望。
盛林隽(以下简称盛):那这一份捐款真是特别有意义!目前学校收到的来自校友、社会各方面的捐赠项目,主要用于资助学生,投资教学、基础建设等,您希望捐赠的款项如何使用?希望学校加大哪方面的投入?
范:即便现在生活改观了,我们的学生还是会有一些困难。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困扰,我希望能够应用到拓展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上。我工作的时候发现仅有学校里所学的知识是局限的。如果只有课堂学习而没有社会实践,没有更多与人交流的机会,到时候工作就会有短板。去企业工作最基础的还是和人打交道,如果能够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之上,提前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我想对于工作会更有帮助。所以这个捐款,可以用在帮助学生做一些社会拓展。
王允之(以下简称王):现在在您的事业发展中或是生活中,海大给您影响最深的是什么?
范:海大给我影响比较大的是一种精神,那就是——坚持。正如校训所说,“言忠信,行笃敬”。我们要做言行合一、持之以恒的人。在我最困难的时刻,国家提供了无息的助学贷款,海大提供了奖学金、助学金,辅导员也及时给了我许多帮助。学校给予我这么多的关爱和坚持下去的信念,我才得以完成学业。有了这个基础我才能进入上海港工作,才有了在上海安身立命的本钱。当然在工作中也并非一帆风顺。陌生的工作环境,复杂的同事关系,不知意义何在的事务,年复一年我的前途在哪里。我想很多年轻人都会有类似这样迷茫的时候。我们多半会抱怨命运,乞求他人甚至是自我放弃。这些年的经历告诉我,年轻人最应该做的就是坚持自我,不断突破。因为时间在我们这边,时间在手,青春我有!这才是我们年青人最有力的武器。把握时间,立足岗位,认真做事,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了意义。但是许多人视而不见,把时间白白浪费在游戏上,浪费在怨天尤人上,又怎么可能取得认可呢?又怎么可能突破困境呢?只要时间站在我们这边,我们就有求新求变求进的希望。其实这么多年我能够坚持下来,就在于我认为人总归要向前看,向前走,不论有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下去,总有一条路给你。所以就是这样一个信念支持我读书,一直工作下去。坚持是重要的,但也是困难的,有了目的去做一件事,久而久之坚持就会融入生活,助力我们破解难题,取得成功。
范伟校友参加第十一期校友下午茶活动
包:这我们也想听一听您对于母校的一些回忆,我看见资料上说您当时是班长,怎么会想到去做班长呢?
范:我当时想的是,在学习之余我是不是能够为大家再做点什么。我希望能够组织同学去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上海毕竟是一个国际大都市,我们总是限制于学校和课本是不行的,应该走出校园开拓一下视野。不过老实讲,我觉得自己那时候认知是有局限的,没有设身处地的考虑大家的需要,当时做的并不好,这也是我的遗憾。
盛:如果工作这么多年之后,就是说现在,如果能够再做一次大学的班长的话,您会做哪些活动?
范:如果现在有这个机会当班长的话,我想首先一个班级里面最重要的还是珍惜同学情谊,要把维护班级团结放在首位。做班长还要有责任感。你要把整个班级学生团结在一起,不是我自己做的什么事,而是我能为大家做什么事儿,一个最基本的观念就是要为大家服务。
张:您现在是上港集团的设备工程师,又是上海港史馆的金牌讲解员。结合您现在的工作经历和社会阅历,您认为大学生应加强哪些方面的能力培养,才能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
范:如果想要以后有一个好的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有所专长也很重要。可以找一个自己的长处或者是一个兴趣进行专门的训练,这对我们会有帮助。我的建议就是同学们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的学习和训练,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工作。我现在在我们企业的港史馆做讲解员。这是一个志愿服务,我是利用自己的时间去做,也没有另外的奖励。我觉得我是党员,应该站出来去做这件事,而且也只有我们这些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更适合做好这件事。在港区工作很久的老同事,工作经验是丰富的,但是要是让他们来讲解,显然是不现实的。我们经过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如果具备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我们就多了一个实现价值的平台。
王:现在的学生们不少对自己的专业认同感并不是很高,对此您怎么看?
范:同学们也许听说到了公司、企业,特别像我们这种企业可能发现自己的专业好像毫无用武之地,就觉得学而无用,没有专业认同。其实这里面需要一个过程。因为刚进入公司,企业不可能直接把你安排在重要的岗位。你也不会一下子就有很突出的贡献。一般都是做岗位职责的事或者领导安排的事,有人会觉得和专业没什么关系,是被动的在做事。但是当你深入接触这个企业,你会发现你的专业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或者说只有你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有了一定的工作实践,才意识到能够把你的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结合在一起。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专业知识不是没有用,而是不够用。这时就会自己主动做事。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先不要想有没有用,要做好学生的本分,学好专业知识。
张:港口工作的魅力是什么?
范:上海港是一个国际型港口,已经连续十一年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了。根据《2021新华·波罗的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的综合评价结果,上海港已经是世界第三大港,仅次于新加坡和伦敦港,上海已经成为世界航运中心之一。所以说上海港是一个很大的舞台,在这里工作存在无限的可能。只要你有能力,想为海港的发展做点贡献,相信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大家看到我们学校里实验场地的桥吊,我的工作就是保障这个设备要正常运转,有了故障要去抢修。这么多年一线工作经验的积累以后,我很想搞一些技术革新,来促进港口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在写革新方案搞技术创新的时候,我就发现了专业知识的可贵之处。如果没有学校里的理论基础,我们不可能做出高水平的技术方案来。现在国家正处于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关键时期,我们大学生要抓住这个机遇,到基层去到一线去,成为技术操作能力强、专业理论过硬的复合型人才,这有助于个人的成长,更有助于国家的发展。
包:我们所学的专业,在目前这些港口实际运营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强吗?
范:我们学校学的知识比较宽泛,港口运用到的技术还是比较有限。其实学校的专业没有问题,但是具体到每个企业,它都有自己的特点,不会和学校专业那么相关。我们面向很多企业,所以我们必须要做一个开放性的一个设置。但是这些设置呢,就很容易和现场脱节。所以我觉得学校可以增加一块社会实践:如果你想在上港做技术工作,需要提前了解一下它有什么设备,是什么工作原理,这些知识学校里可能并没有充分涉及。这些社会实践可以把课程设计和企业的需求结合起来。
盛:您觉得在第一份工作的时候考虑什么更重要?薪资更重要一点还是其他的?
范:按照目前现在的生活状态,我认为薪资应该靠后了。人活着,在解决吃饭问题之后,我们应该有更高的一种追求。追求对于每个人来说肯定是不一样的。你们到任何公司,都应该相信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包:关于我们返校活动,您觉得这次的返校活动形式怎么样?或者说以后我们怎么样能够让更多的校友回访母校?
范:谢谢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感谢你们热情周到的安排,我觉得你们真的很棒。因为我来(承恩社)之后,同学们陪着我参观咱们的校史馆,我才知道海大历史是如此深厚。新校区很美,每个特色的建筑我都近距离观看并打卡拍照。同学们还专门请来了我的辅导员授予我学士服。我觉得所有活动都正式而隆重。整个过程下来,真的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包:很荣幸能够采访到您!非常感谢您的分享!
【校友风采】征稿启事
●欢迎备案校友组织和广大校友向校友联络处推荐有先进事迹的校友!
●投稿邮箱:cychen@shmtu.edu.cn
●校友条件:
1.敬业有为,爱国奉献,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勇担责任的校友;
2. 爱校荣校,关心学校发展、学子成长的校友;
3. 长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事迹已具一定社会影响的校友;
4.积极创业,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一定贡献的校友。
●投稿要求:
文字:个人基本信息、年级专业、工作履历、职业经历、奋斗历程、成就故事,2000字左右。
图片:校友个人证件照或生活照1张(不小于1M)。
策划:校长办公室(校友联络处)
来源:学生校友联合会
编辑:尹伽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