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校友之声


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2022年3月5日-3月11日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2022年3月4日-3月10日在北京召开。


承载职责使命,带着人民心声,满怀信心希望,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千名代表委员会聚北京,积极参政议政,共商国是。


让我们一起听听全国“两会”上的海大校友声音!

 

 徐珏慧 

上海海事大学1994级英语专业校友,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开发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行业热点


3月5日上午听了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贯穿全文,一个“稳”字出现了76次。稳外贸、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六稳六保的重要范畴。作为来自港航业的代表,全国人大代表、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珏慧表示,报告指出进出口要保稳提质,加强铁路、公路、航空、海运、港口等运输保障,深化通关便利化改革,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疫情影响下,国际供应链体系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美国西部港口滞港问题严重并出现蔓延趋势,最终导致全球供应链危机。据统计,中国至美西的航线平均滞期天数超过15天,平均运力损耗达到30%以上。造成港口拥堵的原因有很多,疫情导致的劳动力短缺是一个重要因素,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港口整体集疏运体系应急能力不足,面对峰值需求无法尽快处理并回到常态,即“韧性”不足,联运周转不及时,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运力黑洞。


相反,中国港口的韧性为世界供应链的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上海港作为世界级枢纽港口,2021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700万标准箱,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值得我们欣慰和自豪。但展望未来,持续增长的集装箱吞吐量、较高的国际中转箱量年增速,以及有待优化的集疏运结构,都对上海港的岸线通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枢纽港的韧性将面临较大的挑战。


如何持续提升枢纽港韧性,确保供应链稳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徐珏慧认为,要从软硬件两方面着手,系统性、前瞻性地考虑解决方案。硬件方面,要持续升级港口综合物流集疏运体系,实现枢纽港口功能不断向经济腹地的延伸。软件方面,要依托管理协同和数字赋能,全面提升综合物流效率。


对于如何推进持续提升枢纽港韧性,保障物流供应链稳定,徐珏慧提出三条对策建议。


建议一:加快推进内河出海通道建设,突破关键瓶颈

众所周知,集装箱水路运输具有高效率和低排放的优势,是港口集疏运体系最重要的组成。但是一直以来,长三角内河水网至主要海港的集装箱运输通道还不畅通,主要是衔接海港的出海口仍未打通。建议加快研究建设更具社会综合经济效益的长三角河海直达出海通道。以大治河为例,内河千吨级航道已经形成,但出海口的最后几公里尚未解决,着实可惜。一旦打通,大量公路集卡运输就可以改换成内河集装箱船舶运输,直达洋山港。上海作为主要枢纽海港,与腹地的综合物流集疏运体系能级就能大幅提升,实现以大通量、绿色、高效的河海联运保障物流供应链的稳定。


建议二:加强管理协同,持续提升长三角通关一体化

在上海港通过能力没有大规模增长的情况下,货量的持续增长将势必导致港口集疏运压力不断增大。目前看来,将港区功能向长三角腹地延伸,是保持枢纽港高效运作的有效手段。比如,近年来大力推进的ICT(内陆集装箱枢纽)建设,覆盖了长三角多个内陆城市,实现了信息前置和服务前置,大大降低了客户成本,提高了综合物流效率,释放了枢纽港港区的操作空间。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推动下,ICT建设还将不断推广,但是在通关效率上还需要海关的进一步配合。建议海关层面建立更加高效、便捷的监管模式,匹配新业态发展需求,在长三角区域建立ICT海关监管场所,视同上海港在长三角地区的港区延伸,使用同一关区代码,在ICT内发送运抵报告和完成进出口查验,真正实现长三角区域“一次报关、一次放行、一次查验”。未来,还希望长三角五关继续紧密合作,推动海关全业务领域一体化,实现信息互联互通、规则共商共建、作业协同协调、风险联防联控、资源通享通用。通过关港合作,打造“宜水则水、宜铁则铁、宜公则公”的长三角高效联运新体系,持续锻造上海港作为枢纽港的韧性。


建议三:建立标准和规范,打造健康有序的港航数字生态圈

科技进步驱动革新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港航业也同样面临着数字化的重构与升级。近年来,智慧港口、智能船舶、线上航运服务、智能航运监管、智能航行保障等数字应用纷纷涌现,呈现出很好的港航业数字化升级趋势。但是目前来看,港航业的数字化建设还略显混乱。港航产业链条较长,数据共享需求大,但政府有关部门和市场主体之间、不同的平台企业之间,都缺乏合理有效的共享规范,极易形成数据孤岛,难以发挥数据价值。同时,由于缺乏公共数据标准,多方协同难度高、节点互信成本高,成为抑制港航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在支持和鼓励港航业数字化创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基础上,建议交通运输部牵头,会同商务部、工信部、海关总署等部门,制定港航产业数据相关标准,出台数据共享规范,推动航运区块链标准和征信机制的设立,推动数据安全规则体系的确立,打造健康有序的港航数字生态圈,全面提升综合物流效率和便利化水平,助力提升港口韧性和供应链稳定。


女代表总体数量不多,而且港航业原本女性就少,所以我一直特别珍惜这个“港航业女性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每年参会前,我都要花大量时间在业内开展走访和调研,听取各方意见,阅读大量的研究报告和材料,充分吸收后再提炼出审议发言和书面建议的要点。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审议,我就“持续提升枢纽港韧性,保障物流供应链稳定”做了发言。另外还准备了4个书面建议,都是围绕港航业的发展来提的,当然也包括我自己所在的水上旅游行业。


女性代表很不容易。会场内,我们要认真履职;会场外,我们仍然是母亲、妻子和女儿。我要感谢家人,是他们给了我走向远方的力量——我的母亲承担起全部家务,我的爱人自动补位陪伴家人,而我的儿子每晚睡前都会打来视频电话为我加油鼓劲……这或许是我们女性代表在两会中独有的体验与甜蜜吧!

——徐珏慧



综合整理自丨中国港口、上海证券报 

策划 、审核 | 上海海事大学校友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