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提 要
宋宝儒书记、陆靖校长一行拜访虹口区委区政府
香港船东会副总监冯佳培一行来校访问
上海海事大学与福建国航远洋运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临港新片区多语言服务中心举办“海外人才 绿色临港”中秋联谊交流会
“知创临港”第二届临港新片区大学生知识产权知识竞赛举行
学校学子在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中创佳绩
学校左飙教授荣获2017-2021年度上海市老教授事业贡献奖先进个人
学校23项项目获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海大学子在上海第七届“汇创青春”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中再获佳绩
学校召开“大思政课”建设与青年大学生思想成长 专题调研会
学校召开秋季中层干部会
学校举行庆祝教师节座谈会暨从教30年教师颁证仪式
9.5
宋宝儒书记、陆靖校长一行拜访虹口区委区政府
9月5日上午,学校党委书记宋宝儒、校长陆靖、党委副书记贺莉等一行拜访了虹口区委区政府,受到了市委常委、虹口区委书记郭芳,区委副书记、区长候选人吕鸣,副区长陈帅等的接待。
郭芳对校领导一行表示欢迎,并感谢学校一直以来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等方面为虹口区域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她表示,虹口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努力将北外滩打造成为辐射全球的中央活动区核心区、引领全球的世界级会客厅。上海海事大学是培养高级航运人才的摇篮,双方可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北外滩高端航运服务功能承载区建设。
吕鸣表示,上海海事大学的航运科技创新能力强、行业人脉广、业界影响力大,希望虹口区和上海海事大学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推动北外滩航运业产业提质增效。
宋宝儒表示,学校以航运、物流、海洋为特色,涵盖港航产业发展涉及到的各学科门类,区校双方可以在服务国家战略、推进产业升级、培养航运人才、加强文化合作等方面,聚焦安全、智能、绿色等关键词,拓展新的更大的合作空间。
陆靖表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航运经纪、海事法律、航运金融等众多企业落户虹口,北外滩已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承载地。学校将一始既往为虹口航运业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双方还就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合作事宜进行了深入交流。
虹口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区投资促进办公室负责人,学校党委办公室、人事处、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负责人等参加座谈。
9.14
香港船东会副总监冯佳培一行来校访问
9月14日,香港船东会副总监、上海海事大学香港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冯佳培,上海海事大学校友会理事、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香港校友会副会长季文元一行来校访问。校党委书记宋宝儒,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志鹏接待了来宾。
宋宝儒对来宾一行表示欢迎,并介绍了近期学校疫情防控和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情况。
冯佳培介绍了香港船东会和上海海事大学香港校友会的总体情况,并就沪港航运合作研究、《中国航运史话》《中国航海史话》修编、航运人才培训等内容提出了合作设想,表达了进一步与学校加强合作的意愿。
双方还就产学研合作、产教融合等具体事宜进行了深入交流。
9.14
上海海事大学与福建国航远洋运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9月14日下午,上海海事大学与福建国航远洋运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在校举行。校党委书记宋宝儒,福建国航远洋运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裁王炎平等出席签约仪式。仪式由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志鹏主持。
宋宝儒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办学规模等情况。王炎平介绍了公司的发展规模、人才培养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情况。
宋宝儒与王炎平共同签订捐赠协议,并为公司颁发“大学生人才培养实训基地”铭牌。根据协议,双方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文化共建、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9.10
临港新片区多语言服务中心举办“海外人才 绿色临港”中秋联谊交流会
9月10日下午,临港新片区多语言服务中心举办“海外人才 绿色临港”中秋联谊交流会,临港管委会党群工作部(人力资源处)部长蒋静,上海市出入境管理局证件管理处处长蔡宝弟,学校外国语学院院长张滟出席,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名海外人才参加。
蔡宝弟致欢迎辞,他向大家致以节日的美好祝福,他表示,今年是临港新片区成立三周年,希望海外人才继续为临港新片区发展赋能。
在嘉宾分享环节,在临港新片区就职和创业的海外人才分享了他们在临港的工作生活体验,并表示便利的停居留政策、优美宜人的自然环境、丰富齐全的配套设施,让他们对临港的建设充满信心和期待。
韩国首尔市政府公共景观专家、上海卉化林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贵顺博士应邀进行微观盆景的讲解和指导。她从取材、造型、上盆三个方面,对微观盆景知识进行介绍。与会嘉宾进行微盆景DIY制作。
学校作为临港新片区多语言服务中心承办单位,部分师生参与了活动的策划和组织,提供中英文交替传译、文本翻译、宣传推广等服务,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
截至目前,临港新片区多语言服务中心已连续举办四场海外人才交流会。通过活动的开展,不但搭建了海外人才互动交流的平台,加强了海外人才对临港创新创业政策的了解,而且还锻炼了学校外国语学院师生的口笔译实践能力,推动学校产学研融合发展,服务了临港新片区发展战略。
9.8
学校学子在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中创佳绩
8月22日,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总决赛在南京落下帷幕,本届总决赛吸引了来自全国363余所高校2181支队伍参赛,经过两天激烈的角逐,学校最终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4项,挑战赛全国第7名的好成绩。
据悉,物流工程学院王天真、虞旦老师指导的王云尧、戴昊、张浩东、张羽音团队获讯飞智慧餐厅组的全国一等奖;王天真、虞旦老师指导的阚一鸣、高熔琦、李则升、李建豪、陶美竹团队获完全模型组全国二等奖;虞旦、燕存良老师指导的邓先池、刘铭阳、陈源材团队获智能视觉组全国二等奖;王天真、虞旦老师指导的章熙铭、李沛铭、孟凡丁、孙涛涛、荆晨煜团队获多车编队组全国二等奖;虞旦、陈巨涛老师指导的张德川、武韬光、师宇杰团队获平衡信标组全国二等奖;信标组又参与了群体灭灯组挑战赛,获得全国第7名。
学校智能车创新实验室从去年9月份着手招新和培训,在物流工程学院、教务处、实验室管理处、学生处、后勤、校医院、保卫处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克服疫情带来的各种困难,历经智能车设计、组装、调试、赛道演练等环节,在王天真、虞旦、陈巨涛、燕存良老师的指导下,对作品进行反复测试和修改,最终角逐出4支竞速组和2支创意组队伍,先后参加了各自的分区赛和国赛,并获得了优异成绩。
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以“立足培养、重在参与、鼓励探索、追求卓越”为指导思想,着力激发大学生从事工程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探索的兴趣和潜能,倡导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的学风和团队协作精神。
9.15
学校左飙教授荣获2017-2021年度上海市老教授事业贡献奖先进个人
近日,上海市老教授协会、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召开2017—2021年度上海市老教授事业贡献奖表彰大会,表彰了10个先进单位、31位先进个人。学校左飚教授荣获先进个人,并作为获奖代表发言。
自2012年起,左飚“跨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十年来,左飚应邀在国内外100多所高校及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学术论坛讲学,为30多个国家的访华学者和企业高管推介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2021年,左飚新著《中华智慧与现代管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36万字。
左飚热心参与学校老教授协会和关工委活动,年年回海大与师生座谈交流,被大家称为学术上的“长青树”和各项活动的“不老松”。
9.9
学校23项项目获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已公布2022年度项目第一批资助结果,学校23项项目获得资助;其中,1项重点项目,13项面上项目,9项青年项目。资助直接经费1217万元,比去年增加392万元。学校再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的具体情况如下:信息工程学院、物流工程学院各5项,文理学院4项,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3项,商船学院、物流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各2项,交通运输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各1项。
9.2
海大学子在上海第七届“汇创青春”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中再获佳绩
日前,第七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获奖名单公布,学校共获得33项奖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13项(详见获奖名单)。此外,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
自今年3月份以来,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与各学院积极组织动员师生参赛,开展校内选拔,参加了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互联网+文化创意、综合类等四个类别的比赛。获奖作品题材新颖,主题多样,参赛者用艺术与设计的力量温暖观众,展现了当代青年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汇创青春”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旨在积极推进上海“设计之都”建设,大力营造全市文化创新和创意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展现上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培养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该项赛事自2016年举行至今已举办7届。7年来,活动吸引了上海60多所高校及长三角部分高校数百万名大学生的积极参与。
9.6
学校召开“大思政课”建设与青年大学生思想成长 专题调研会
9月6日上午,学校举办“大思政课”建设与青年大学生思想成长专题调研会。校党委书记宋宝儒,校长陆靖,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志鹏出席,党委办公室、学生处负责人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参会。会议由党委副书记贺莉主持。
宋宝儒指出,高校思政课建设全面推进,需强化责任担当,推进改革创新。他指出,一是要建设学习型马院,理论课教师要加强学习,做到在理论上讲深讲透;二是建设开放型马院,理论课教师要突出问题导向和现实关怀,对社会现象、热点问题和学生困惑等做好阐释,要善用社会力量办好社会大课堂;三是建设组织性马院,聚焦学校海事特色,加强教师团队组织建设,推进有组织的课程研究、实践教学研究以及涉海科研项目研究。
陆靖强调,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不断增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实现入脑入心。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校友资源,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搭建大资源平台,尤其要讲好抗疫故事,并转化为思政理论课的生动素材,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李志鹏表示,思政理论课教师要了解学生所思所想,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将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与专业课教师、学工系统教师互相交流,互动融合,协同育人,发挥好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围绕“大思政课”建设与青年大学生思想成长调研主题,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志伟、卢汉、张熙、欧瑞、张宏斌五位老师分别就疫情防控中青年学生的一些思想行为问题分析、“大思政课”视阈下提高思政课说服力的对策性思考、“大思政课”建设中的变与不变、创新实践教学增强思政课育人效果以及思政本科新专业建设情况等主题进行了发言。
会上,相关部门负责人、马院老师也分别就“大思政课”建设与青年大学生思想成长主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
9.7
学校召开秋季中层干部会
9月7日下午,学校召开秋季中层干部会议,总结上半年工作,部署本学期工作要点。全体校领导出席,两委委员、中层干部,民主党派、民族联负责人、知识分子联谊会负责人等参会。校党委书记宋宝儒主持会议。
会上,宋宝儒书记、陆靖校长传达了2022年秋季上海高校党政负责干部会议精神。
宋宝儒回顾了上半年工作,对全体师生员工在上半年疫情防控工作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并表示感谢,指出要认真总结经验,在抓好教育教学和事业发展的同时,坚决守住疫情防线和校园安全稳定底线,并从狠抓理论学习,用新思想铸魂育人;压实政治责任,确保校园安全稳定;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升立德树人实效;加大改革力度;加强人才和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干部队伍建设;调整优化专业设置;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等八个方面重点部署了新学期工作。
陆靖指出,要认清当前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增强节约意识,尽力做好开源节流,并围绕继续做好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做实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加强有组织的科研、全方位打造高水平师资、“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跟踪和监督、“高地大”建设、依法治校、审计工作、安全工作、责任心与担当等方面对本学期工作进行了部署。
校领导贺莉、严大龙、李志鹏、施欣、严伟、栗建华先后结合各自的分管工作布置了本学期的工作要点。
宋宝儒强调,与会人员要认真传达学习本次会议精神,拿出与时间赛跑的干劲,锚定发展目标,分析工作中的困境,对照自身存在的不足,切实践行“公转促进自转,自转服务公转”,积极担当作为,勤勉务实工作,进一步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向党的二十大召开献礼。
9.9
学校举行庆祝教师节座谈会暨从教30年教师颁证仪式
在第38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9月9日下午,学校举行庆祝教师节座谈会暨从事教育工作30年教师颁证仪式。校党委书记宋宝儒,校长陆靖,党委副书记贺莉,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志鹏,副校长严伟、栗建华出席,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人,从教30年以上教师代表、第十一届“师德标兵”暨“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及提名奖获得者等参加会议。会议由贺莉副书记主持。
宋宝儒书记代表学校向辛勤耕耘在学校各岗位的全体教职工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向为党的教育事业和学校改革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老领导和离退休教职工表示亲切的问候!宋宝儒对广大教师提出要求:以德立身,践行立德树人的责任和使命;坚持“四为”方向,构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大师资;善用“大思政”课,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航运时代新人。他希望广大教师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落实到立德树人的具体实践中,砥砺前行、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陆靖校长宣读了第十一届“师德标兵”暨“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及提名奖获得者名单和从事教育工作30年的教师名单。
会上,举行了隆重的表彰仪式,校领导为获奖教师和从教30年的教师颁发证书。
从教30年教师代表、外国语学院穆从军在会上发言,从“我为什么当老师”谈到教师的责任和尊严,以及这份职业带来的成就感和归属感,分享了三十年来的从教经历和教学体会。从教30年教师代表、海大资产经营公司徐允连以“三十年的海味”为题,分享了留校管理学生工作和在海大资产经营公司工作的经历,以及今年上半年为实现校园超市“保供稳价”的抗疫故事。第十一届“师德标兵”暨“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获奖教师代表、信息工程学院焦佳佳发言,用“感恩、珍惜、坚守”6个字讲述了作为青年教师在海大成长的经历和体会,表示将会珍惜海大的平台不断成长,为学校的教学科研事业作出贡献。
综合整理自丨 海大主页新闻
排版、校对 | SMU学生校友联合会 吕苑宁、沈志文
策划、审核丨上海海事大学校友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