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船政科到上海海事大学的发展历程

上海是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发祥地。从创立于1909年的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公学是其前身)船政科发端,历经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上海航务学院、上海海运学院、上海海事大学,至今已有整整107年的历史。上海的高等航海教育为中国的航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写下了许多华彩乐章。她培育了大批中国最早的掌握近现代航海技术和航运管理理论的优秀人才,其中许多人早已成为中国航运界的先驱和精英。上海早期航海高等教育的历史,实质上是中国高等航海教育历史的一个缩影。解放以后,特别是上海海运学院重建以来,上海高等航海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发展的历史时期,为新中国的航运事业的发展写下了新的篇章。

上海高等航海教育,历经了一个教育规模由小到大,办学足次由低到高,专业学科由单 一到多科的历史发展过程。107年的历程艰难而曲折,学校虽然几度易名,甚至停办合并和外迁,但教育要旨和精神却源流相衔、一脉相承。

1.船政科-上海高等航海教育的创立与兴起

上海高等航海教育发端于1909年创办于上海的商等实业学堂的船政科。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让半殖民地社会,我国一切重要通商口岸及航政权、航行权、海关和引水权都为洋人所控制和把持。笫二次鸦片战争结朿后,西方列强再也不满足于从中国取得的航运特权,而企图通过在中国开办轮船公司或航运公司,直接控制并 垄断中国的航运业,掠夺中国的财富。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从 此揭开了中国近代航运业的序猫。到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兴办的民营轮船公司也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由于旧中国航权旁落,海关权掌于洋人之手,招商局及民营轮船公司所有船长、轮机长等高级船员全系洋人。为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急仿各国开商轮驾驶 学堂,教育人才”。于是,创办海运教育被正式提了出来。

在清末著名实业家张謇的呼吁和支持下,致力于“教育救国”的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监督唐文治根据邮传部决定,在该校原设路、电两科的基础上,增设一个船政科,并作为将来另设商船学校的准备。宣统元年(1909) 7月,船政科正式创立。船政科学制为四年,其中在校授课三年,实习一年。在课程设置中,设有人伦道德和中国文学两门课,并以每周两学时的课时量,贯穿于整个三学年的教学之中。同时,学校又十分重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设有各国通语旗法、舢舨反运用术、帆缆运用术、泳水术、炮术学与实习、兵式体操、航海实习等课。至1911年上学期,船政科有学生两个班,29人,其中船政二班有学 生13名,船政三班有学生16名。

船政科的创立,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航运教育的先河,具有重要的开拓和历史意义。第一,上海的航海教育,从此改变了中国航海教育口授心传、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走上了按科学教育方法,培养自己高级航运人才的道路。第二,上海航海教育,是挽救航权、改变中国海船河舶高级船员为洋人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宗旨的,其办学目的非常明确。第三,上海的航海教育,是为近代中国海运教育之滥觞,从而使中国海运教育起步即以高等教育的姿态,登上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舞台。

2.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中国第一所高等海运学府

船政科设立时,我国海运事业有了迅速的发展,到1910年,全国注册20吨以上的轮船已达517艘。总吨位近11.5万吨。海运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级航海人才,而当时国内尚无培养高级航海人才的专门学校,仅有的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显然无法满足航运事业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创建专门的商船学校,培养大批航海人才,已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之前,邮传部就曾拟将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改为商船学校,此事当时虽然未成,但却未能改变邮传部的决心。

经过考察国外航海教育办学情况、校址比较选择和经费筹措一系列准备后,邮传部最终决定于上海吴淞炮台湾创建商船学校。校舍建成后,定名为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仍由邮传部髙等实业学堂管理,经费也由其提供,学堂监督由唐文治兼任,原船政科划归商船学堂。同年夏,学校首次招生。当时新生来源:一是由高等实业学堂中院(中学)学生直接升入;二是当年上半年各省招考应试及格,再于上海复试合格者;三足本校招生考试合格者。从此,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高等航海学校正式诞生。

1912年,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被推翻。屮华民国成立,原邮传部上海高等商船学堂由国民政府交通部管辖,改名为吴淞商船学校。同年9月22日,学佼迁入吴淞炮台湾新校舍。 由于唐文治的辞职,国民政府交通部于1912年3月任命萨镇冰为吴淞商船学校校长。

独立建校的上海航海高等教育,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学校的筹建工作较为充分。邮传部早在船政科设立之前,即准备筹建商船学校,留意商船学校的办学方法,并让出使各国的大臣调查各国船校的学生情况,为我国建立商船学校作借鉴。同时,对办学地址进行了认真的勘察和比较。当时,可选作商船学校校址的地方布两处:一处是上海的吴淞,另一处是浙江的宁波。邮传部考察后认为:“吴淞江而宽阔,各国商船络绎往来,地居南北之中,交通至便,建筑船校为天然适当之区”。宁波条件虽然也不差,但比较而言,还是吴淞最合适。邮传部最终决定校址选在上海吴淞。二足学校教存注总与世界“接轨”。独立建校后,特别是萨镇冰任校长后,除日常的课堂教学外,特别注重培养学坐的动手能力和西方礼仪的学习。学校借海军“保民”军舰一艘作为学校的实习船,委任英籍教员任肯为船长,率领学生航行于南北洋,上自驾驶员,下自舵工,均由学生操作。同时,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训练,学生学习西方礼仪。因为作为远洋船上的高级职员,航行于世界各地,交往应酬是工作之需。因此,必须懂得必要的西方礼节。三是校长和主要教员都要有较深的资历和航海经历。校长萨镇冰历任沾海军大臣、民国海军部长等要职。他先入马尾船政学堂学习驾驶,与严复、刘步蟾、邓世昌等为同窗,毕业后被派至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海军。教务长夏孙鹏和几个主要教员,均系英国海军学校毕业或为海船高级船员。这些对于培养学生掌握近代先进的航海技术和西方的民主思想是十分重要的。

1915年,由于学生毕业后的出路问题和办学经费等原因,国民政府决定停办吴淞商船学校。自1911年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成立,到1915年吴淞商船学校停办,前后共招六届学生(包括原船政科毕业的72人),其屮较著名的有曾任重庆大学教授、同济大学校长的周均时;中国第一任领港金月石;曾任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校长、为争取航权任用中国髙级船员立下不朽功绩的杨志雄;曾任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校长的徐祖藩等。

3.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闻名遐迩的高等航海学府

吴淞商船学校停办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外籍船员纷纷回国,各轮船公切竞相延聘吴淞商船学校毕业生充任高级船员,这使中国自己培养的航海技术人员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这些毕业生所表现的娴熟技术和丰富学识,不仅为国内航运界所钦服,而且也受到国外航运界的赞扬。一时吴淞商船学校名声大振,昔口仅有的毕业生供不应求,使社会各界对吴淞商船学校停办深感惋惜。于是,1928年,民国政府交通部决定 恢复商船学校。1929年9月1日正式复校,定校名为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由交通部部长王伯群任校长,原船校毕业生杨志雄任副校长。同年9月招生,10月开学。这样,停办14年之久的吴淞商船学校以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成立而获得新生。上海的航海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这一时期上海的高等航海教育获得了长足而稳定的发展。首先,政府对航海教育比较重视。由交通部部长亲自兼任学校校长,这在以前是没有先例的。其次,开创了两科教育并举的新局面。1930年秋,学校增设轮机专科,从而开辟了自1969年设船政科以来,驾驶、轮机 两科并举的新时期。再次,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学校建造了实习工厂、图书馆、运动场、游泳池等。第四,提出了有显著特色的管理措施,健全了各种规萆制度,统一了校服, 实行半军事化训练,学生纪律严明。当时,在上海已足一所知名度较高的高等学校了。

引人注目的是,这一时期的学生日后有所成就者不少。如转入航空学校的傅啸宇、梁添成曾驾机在上海和重庆上空击落日机多架,获第一号民国政府交通部所发甲种船员证书者刘傅森,新中国第一任总船长、中国航海学会副理事长周启新,笫一位总轮机长周元谨,大连海运学院早期轮机系主任杜塍业教授等。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突起,抗战爆发。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校舍,在“八一三事变”日军入侵上海时被毁。不久上海沦陷,刚复办7年的学校又迫于战事而不得不停办。

1939年,吴淞商船专科学校西迁重庆,在江北巨头塘溉澜溪建新校舍。此前,先租用招商局泊于唐家沱长江江面的“江顺”轮为临时校舍,改名为“重庆商船专科学校”。这样,在上海开创的中国航海高等教育,又以新的校名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重获生机。

重庆商船专科学校在专业上首次设置了造船专业,即由驾驶、轮机两科发展为驾驶、轮机和造船三科,从而使学校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构成了新的体系。1942年冬,造船、轮机学 生参加海军干部留美考试,全部录取,被派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密西根大学深造。

1943年上半年,师生不满校长宋建勋挪用学校经费私自经商,群起反对;宋反诬学生掀起学潮,要求教育部解散学校。国民政府教育部5月下令解散重庆商船学校,致使中国唯一历史悠久的高等航海学府又遭中断。后因遭到反对,教育部改变初衷,下令把重庆商船专科学校并入交通大学。并入交大后,造船科经调整改为交大造船工程系,驾驶、轮机两科分别改为航海专修科和轮机专修科,学制三年。

1945年抗战胜利后,应原吴淞商船学校校友的要求和社会各界的呼吁,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于上海恢复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校名为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1946年10月开学。至此,上海的航海高等教育经三度停办后又在黄浦江畔再次兴起。这也许足历史的必然。

再度复校后的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招生规模有所扩大,专业设置有所变化。1946年在校400余人,为学校历史上学生人数之最。专业设置减少造船科,增设选修班(为航海、轮机两科的预教班),髙级短期电讯科。由于吴淞商船学校的校舍为战火毁坏,学校返沪后。只得租借东长治路505号前雷士德工学院为临时校舍。另外,学校原班人马及教学设备未曾回归,学校实际上等于重建。根据教育部的决定,原并入交大的三科仍由交大办理,其中驾驶、轮机两科办到各在校生毕业为止,该年招收的新生划归吴淞商船专科学校。

4.上海航务学院一-新中国成立最早的海运学院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吴淞商船学校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期。经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决定,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与上海交通大学航业管理系合并,成立上海航务学院。经过准备,1950年9月12日,上海航务学院成立。

上海航务学院集中了上海地区高等航海教育的办学力量,办学层次提高,办学条件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这标志着新中国高等航海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上海航务学院成立后,办学规模有了扩大,师资队伍有所增强,专业也有增加,学生559人。教师47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13人。到1952年下半年,教师人数又有所增加。 学校合并时,设航海和轮机两个本科和电信专科。1951年和1952年在轮机系增设船舶动力装置、船舶修理两个专业,增设港埠工程系,设水道与港口专业。办学条件也有了一定的改善。1951年5月,上海市政府拟在杨树浦附近临江地段拨出500亩土地为航务学院建设新校区,后因学校外迁,此事遂告终止。

值得一提的是,从1946年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在上海复校,到1950年9月与交大航业管理系合并成立上海航务学院,直至1953年3月上海航务学院北迁大连前的8年中,上海的高等航海教育为中国的航运和航海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8年中入学和毕业的学生,建国后,大都成了航运界及航海教育方面的领导和业务技术骨干力量,有些在航运界有较高的知名度。例如,他们中有的成了共和国交通部部长;有的成了著名港航企业的经理;有的成了总船长、轮机长;冇的成了高等航海院校和科研机构中的领导、教授、博士生导师……其中最著名的是贝汉庭,他1949年从驾驶专业毕业,长期从事远洋运输,任船长多年,业务精偡,成绩卓著,曾获交通部劳动模范殊荣,是全国人大代表。另外,还有1946年就学驾驶专业的美籍华人、美国福茂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赵锡成博士; 1952年就学轮机专业,毕业后成为我国第一位女轮机长的王亚夫,等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中国的航运事业和航海教育的技术业务骨干,是与这一吋期的上海的高等航海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5.上海海运学院--上海航海高等教育开拓和发展的新基地

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和农业的总产值平均每年分别递增19.6%和4.8%,水上运输年平均递增率为24.6%。全国直属海运企业营运船舶拥有量从1952年的23.30万吨增加到1957年的37.50万吨,增长了60.9%。随着国民经济和海运事业的发展,急需一大批高级航海技术和航运管理人才,而自上海航务学院北迁后,上海这个髙等航海教育的发祥地竟没有 一所正规的海运高等院校,这既不适应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需要,又与上海这个世界著名的大港口和航运中心的地位很不相称,也有悖于上海高等航海教育的悠久历史和传统。1958年9月,上海海运局、上海船舶修造厂联合备文请示交通部,建议在1959年筹建上海海运学院。9月27日,交通部正式下文,同意在上海筹建上海海运学院及附属中等技术学校,以培养高中级航海及船舶修造技术人才。学院的筹备工作由上海海运局和上海船舶修造厂共同负责,由上海海运局领导。根据交通部指示,北迁大迮的以盼航务学院副教务长、航海系主任、著名航海教育家陈嘉震教授,数学教育家陆子芬教授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业务骨干又陆续回到上海,参加学院的建设工作。

恢复重建后的上海高等航海教育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1)重建阶段这以1961年上海海运学院初步建成为标志。这一时期学院设有航海系、船舶电气工程系和数理力学系,分5个专业,即海洋船舶驾驶、轮机管理、船舶机械、港口机械和数理力学专业,并附设专业与大学基本相同的中专部和普通中学。这种专业设置和办学模式与上海航务学院相比既有继承,又有发展。(2 )专业调整阶段1962年,交通部对所属院校进行专业调整,将上海的航海类专业调整至大连海运学院,机械类专业调整到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同时,将上述两院校的管理类专业调整到上海海运学院。后来,学院又陆续增设了一些航运管理和财经类专业。到1966年上半年,上海海运学院成了一所集交通部系统院校管理、经济专业之精华的海运管理性质的学院。(3 )航海技术教育和交通运输管理工程教育并举阶段1972年后,海洋运输类专业陆续恢复,1978年后,水运管理和水运经济类专业重新招生,同时,为适应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需要又相继建立了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创建了研究生教育。1984年,交通部在上海成立了船员培训中心。到80年代末,上海的高等航海教育是以海洋运输技术和交通运输管理工程为重点的多学科多层次教育并举为其特征的。还必须指出的是,上海海运职工大学和上海海港职工大学自1980年开始设置大学专科的海洋运输类和起重运输类专业。(4 )全面发展阶段90年代以来,上海海运学院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为了更好地适应交通运输事业和浦东开发开放的需要,使学院教育上层次,教学质量上水平,先后提出了重点课程和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学科建设、学风校风建设等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措施,力争到90年代中期,把上海海运学院建设成含博士、硕士、学士和成人教育在内的以海运为特色,高水平、多层次、国际型的包括商船学院、管理学院、工商学院、文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的新型大学,使发端于上海的上海高等航海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6.上海海事大学—继往开来,面向世界

2004年5月19日,学校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将上海海运学院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完成了学校发展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大跨越。

十年一剑成霜刃,豪气挥洒舞乾坤。学校凭借厚重的历史积淀,以更名为新的起点,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谱写了一曲高亢嘹亮的跨越发展之歌。

2004年10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对我校进行现场考察评估,结论为“优秀”。2004年11月19日,临港新校奠基开工。

2007年,新一轮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启动实施,校院二级实体化办学模式初步形成。临港新校基本建成,2007级新生顺利入驻。

2008年9月2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 交通运输部 共建上海海事大学的意见》正式签署。2008年10月18日,学校隆重举行新校落成庆典,并取得圆满成功。

2009年迎来中国高等航海教育暨建校100周年。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聚焦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是传承学校百年历史的最好选择。本着“务实、创新、简朴、热烈”的原则,紧紧围绕“弘扬传统、展示成就、凝心聚力、再创辉煌”的校庆主题,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庆祝学校百年华诞。

2010年,学校以主人翁的姿态,为世博会成功举办作出了积极贡献,得到有关方面高度评价。我校396名师生经过100多天艰苦训练和精心准备,圆满完成世博会开幕式水上旗船表演;我校2316名世博园区志愿者、475名城市站点志愿者参与世博服务;校合唱团献歌世博会闭幕式。

2011年7月,以“支撑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航运技术与管理学科专业建设”获上海市批准立项为标志的“085工程”启动实施,学校内涵建设进入新阶段。

2012年,学校第二个“085工程”建设规划及项目(支撑上海服务经济发展的物流工程与管理学科专业建设)获批。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4.8万吨“育明”轮教学实习船顺利建成交付使用。

2013年,中国(上海)自贸区供应链研究院和上海高级国际航运学院相继挂牌成立,学校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历程中烙上深深的“海大印记”。

2014年,学校申报的“智能港口物流交通运输行业协同创新平台”被认定为2013年度以高校为主体的交通运输行业协同创新平台,学校科学研究伴随“2011协同创新平台”开启新篇章。学校成立研究生院,标志着我校研究生教育正迈向一个新的阶段。

2004年以来,全校师生员工秉承老一辈海院人的优良传统,开拓进取,顽强拼搏,奋勇争先,攻克难关。学校办学实力有了明显提升,发展模式由外延拓展向内涵发展加快转型,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临港新校基本建成,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2004年,学校明确现代化、信息化、人文化、园林化的新校区建设目标,坚持高质量、高标准地建设临港新校区。投资20多亿元的临港新校于2008年基本建成。学校从占地300多亩、建筑面积不足20万平方米、硬件设施薄弱的民生路校区,搬迁至占地2000亩、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环境优美、设施设备比较齐全的临港新校区,办学空间得到极大拓展,办学条件有了显著改善,奠定了创建世界高水平海事大学的硬件基础。

二、办学规模逐步扩大,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2004年至今,本专科生人数从14700人增加至18715人,研究生从1800人增加至3010人,全日制在校生达到22000余人,各类留学生535人。本科专业数从34个增加至45个,除水上专业外,本科已基本实现一本招生。

2004年以来,学校通过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进一步凝炼了学校办学特色、明晰了办学思路和办学定位。学校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加强专业建设。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上海市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17个。大学英语四、六级和专业英语四、八级通过率在全国名列前茅。航海类专业学生参加全国海船船员适任证书统考,一次性通过率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2012年10月,学校接受欧盟海事局对航海教育和船员培训情况的考察评估,得到评估专家的充分肯定。学校连续2届成为教育部物流管理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交通运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水运管理分委会主任委员单位。

学校开展了包括了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教育改革,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增强科研实践教学,研究生教育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至今已有7篇硕士学位论文入选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

学生服务与管理工作成效明显,学生素质教育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扎实有效,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学校荣膺“2012-2013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学生在相关学科和科技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在国家级、全国性和上海市的比赛中获奖人数大幅度增加;在游泳、跳水、武术等国际、国内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

高职、船员培训等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三、学科布局不断完善,科研实力明显增强

通过对校内学科的系统梳理,进一步凝练了发展方向,初步形成了交通运输工程(水路运输工程)、物流工程与管理、海洋工程与材料、航运经济与管理、国际航运政策与法律等5个学科群。现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部市级重点学科12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3个。新增航运技术与控制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集装箱供应链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7个。

学位点建设不断取得突破。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交通运输工程、电气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9个。

学校联合21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承担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二五’规划”等重大项目,提出的相关建议得到国家和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和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在学校共同设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方向的工作室,提交的研究报告引起市委、市政府的关注。学校重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相关研究工作,一批研究咨询成果被政府采纳,学校正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政府和行业智库之一。

过去十年,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技项目5011项,科技总经费17.57亿元,年递增率超过25%;获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59项;累计发表论文9338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3002篇次;出版学术专著746部;申请专利2421项(其中发明专利630项),授权专利1898项(其中发明专利150项)。科研逐步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反哺教学的能力有所提升。

四、管理改革继续深化,师资队伍日益壮大

自2007年校院二级实体化管理体制运行以来,学院已初步成为人、财、物三方面的管理中心;各学院主动开展学科、教学、师资队伍及管理等方面建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明显增强,学科建设与科技工作成果显著,学校民主管理得到加强,全校干部队伍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

通过加大师资培养和引进力度,学校基本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结构渐趋合理,现有专任教师980名,其中教授148名、副教授335名,具有博士学位的占51.6%,最后学历从外校获得的为76.14%,专任教师的学历、学缘、职称结构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逐步集聚。

五、国际合作不断拓展,开放办学逐步推进

学校在国内外的声誉和影响力不断提升,高层人员来访频度增加,层次显著提高,规模不断扩大。学校主办、承办和协办一系列不同层次和规模的国际学术会议,与国际著名航运组织的关系不断巩固,促成多家国际机构落户上海。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办学领域,与更多的境外高校开展学生交换项目,与海外的校际合作培养项目达到33个,涵盖学校本科专业的60%。更多的教师出国(境)交流或进修,师资队伍的国际交流能力进一步增强。学校与加纳中西非地区海事大学合作举办的物流管理本科教育项目实现了上海市高校境外办学项目零的突破,凸显了中国高等海事教育在海外的影响。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学位留学生从无到有,逐步扩大。国际教育学院开始实体化运作。2012年6月,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

六、教育保障扎实有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临港校区实验室建设共投入资金28450万元,学校现有实验实训中心16个,仪器设备总值达46900万元,实验、实训、实践条件不断改善,为保障教学秩序、加强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航海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虚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拥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上海高校示范性校外实习基地2个。投资2.73亿元的4.8万吨散货教学实习船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基于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不断健全,监察审计工作有序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成效显著。教育部科技查新站工作成效明显。图书馆对教学、科研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后勤服务中心转变内部管理机制,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校友工作不断开拓,教育发展基金会工作开局良好。

七、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校园文化传承创新

学校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学校思想文化建设。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国高等航海教育暨建校100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立90周年等为契机,引导广大师生员工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唱响时代主旋律。精神文明建设在巩固中深化,学校连续6次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

“主导创新、引领文化”是时代赋予大学新的历史使命。学校始终注重“文化软实力”建设,将文化建设工作提上一种全新的高度。十年来,学校不断发挥校园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教育功能,营造浓厚的科技、学术氛围。大力开展航运、物流、海洋等特色文化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具有行业特征、形式多样的“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物流节”“航运节”等特色活动,唱响主旋律,营造和谐校园氛围。如今,漫步在校园,无论是那雄浑激昂的校歌、象征海大人奋进求索的“滕飞”雕塑、首座位于高校校园内的灯塔,还是矗立于校园的吴淞商船精神纪念碑、首任校长唐文治铜像、图书馆前的圣人孔子像,以及正在筹建的校史馆,一种深沉与厚重、昂扬与奋进的情感就会油然而生。

近年来,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网、微博、易班等新媒体平台,突出校园文化,充分展现师生员工的风采,聚焦一线教学和科研,集中体现学校内涵,弘扬学校人文关怀、学科发展、专业建设等主旋律,获得了校内外的广泛关注;由多部门联合主办的“海大人文”系列活动,已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一大品牌;学生管乐团、合唱团等文艺团队建设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成效显著,较好地满足了广大师生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活跃和繁荣了校园文化建设,逐步形成具有海大特色的文化品牌。

八、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和谐校园基础厚实

校党委始终坚持围绕学校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扎实推进党建工作。建立了学院党委,调整充实了基层党组织,全校现有10个二级党委、7个党总支和7个直属党支部,基层党支部数达到了226个。积极慎重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本科生党员比例达15%,研究生党员比例达50.5%,教师党员比例达58.2%。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头脑,指导办学实践。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完善“三重一大”的决策机制,规范了党委和行政工作议事规则和程序。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和党务公开。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拓宽干部培养途径,加大机关与学院干部交流力度,干部选拔任用更加民主、公开,程序更加规范,干部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建立了各级党风廉政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党委重视离退休工作和统战工作。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建言献策、参事议事的渠道规范、通畅,教代会的地位与作用明显增强,校务公开力度不断加大,信访、上访趋于减少,心齐、气顺、劲足的和谐局面逐步形成。教职工的办公条件明显改善。教职工平均收入逐年增加。完成临港新校区平价配套商品房的配售工作,积极争取到临港“宜浩佳园”配套商品房和“双限房”,进一步解决了教职工的安居问题。实行了教职工定期体检制度及多种保险方案,教职工文体活动常年不断,日益丰富。

学校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内部管理,教学资源实现有效整合,大学制度更加科学合理,为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高水平海事大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风劲帆满海天阔,俯指波涛更从容。今天的上海海事大学,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阔步迈向美好的明天!

刘泽雨 杨权斌 杨松浦 曹柏荣

参考文献:

1.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同学会.忆吴淞、念吴淞、爱我吴淞.航海,1989 ( 5 )

2.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同学会.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史纲,1994.8

3.忻福良,赵安东.上海高等学校沿革,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 7

4.上海市高教局.上海市高等学校概论.上海高教研究杂志社,1992. 10

5 .彭德清主编.中国航海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4

(论文源自《上海海运学报》,1995年3月,后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