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海员,千千万万,
丰碑上深深刻着他的名字;
新中国的船长,代代相传,
史册中笔笔记着他的功绩。
海员们怀念他,
因为他是一名真正的海员;
船长们敬仰他,
因为他用生命为后人留下了不尽的财富。
鲍浩贤,新中国第一代远洋船长,他用自己毕生的精力,谱写出一曲中国远洋运输发展史歌中的动人乐章。
1946年,18岁的鲍浩贤怀着“爱国、救国、振兴中华”之心,考入上海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三年的航海专业学习,他如饥似渴。1949年6月,在上海解放的欢庆锣鼓声中,鲍浩贤毕业了,他和其他同学一起,作为上海市军管会水运大队的联络员,参加接管招商局船舶,组建新中国海运船队。“当一名新中国的航海家”,从此,他的人生已注定与大海结缘。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急需远洋运输。1951年,中国政府与波兰政府签署协议,组建成立中波轮船股份公司。1954年春天,身为三副的鲍浩贤登上中波公司“国际友谊”轮,开始了远洋生涯,他的“航海报国”志愿,从理想一步步走向现实。
那时,中国的远洋船不多,国内建设需要的进口设备、仪器主要靠海运,“国际友谊”轮每次回程常常是大件、重件塞满货舱,堆满甲板。鲍浩贤透过这些,感受到祖国人民期待的目光和肩上担子的分量。他忘记了自我,毫不吝惜地施展才干,挥洒汗水,决不允许在自己的岗位上有丝毫差错,影响船舶安全和货运质量。任三副,他把救生、消防设备整理得井井有条,救生艇上的每个绳结都出自他的双手;任二副,他把锈迹斑斑的电罗经房油漆一新,把变流器、电罗经擦得发光闪亮。他抓住一切机会学习钻研远洋业务,为祖国民族航海事业重新振兴而积聚能量。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三年后的1957年,鲍浩贤被中波公司提升为大副。船上职务提升特别看重海上工作资历,当鲍浩贤还在掂量“自己能行吗”时,波兰老船长莫切夫斯基咧嘴一笑:“是我写信向公司推荐的,你能干好”在中波公司工作的9年里,鲍浩贤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养成了认真仔细、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这影响了他今后的几十年。
1961年,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宣告成立,飘扬着五星红旗的远洋船舶开始走向世界。鲍浩贤服从祖国的需要来到广州远洋运输公司,成为新中国第一代远洋船长。
1962年,年仅34岁的鲍浩贤,受祖国重托,驾驶国产远洋轮“和平”号,开辟了西非几内亚和东非坦桑尼亚航线,受到当地领导人热忱欢迎。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联合共和国(坦桑尼亚)第一副总统卡鲁姆还专门举行盛大招待会,宴请鲍浩贤船长和“和平”号船员。
1964年,中国政府决定将“曙光”号远洋轮赠送给阿尔及利亚。鲍浩贤船长再次肩负祖国人民的嘱托,将“曙光”号安全顺利地交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手中。
远洋船是浮动的国土,远洋船员所展示的是祖国和亿万人民的形象。在数十年的航海生涯中,鲍浩贤船长就是怀着这种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一次次地出色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光荣任务,并受到中国外交部、交通部的表彰。
30多年的航海生涯,20多年的远洋船长经历,鲍浩贤驾驶和指挥过各种类型的远洋船,运过各式各样的货物,开辟了一条又一条新航线,他把全部的心血和精力献给了远洋,献给了他所钟爱的事业。
为了多装货物,保证船期,他精心计算各种数据,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他科学严谨据理力争,不知参与了多少次艰难的谈判;为了节约运输成本,增收节支,他认真审核验算每一张货运使费单证,不知挽回了多少笔经济损失。
在领导眼里,他是一个最听召唤,在关键时刻最用得上的人;在船员眼里,他是一个最讲认真,管理严格、指挥果断,最容不得差错而又平易近人的人;在家人的眼里,他是一个最具责任心,爱船胜过爱家,听到有任务就高兴,不完成任务不肯回家的人;而在他自己眼里,他又是一个幸运的人,能亲身经历新中国远洋运输的从无到有,能亲身参与中国远洋船队的大建设、大发展,能在自己酷爱的事业上不断吸收新知识、迎接新挑战、创造新业绩,每每想到这些,他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
1979年,年过半百的鲍船长被派赴丹麦学习集装箱运输和管理技术,为以后发展我国集装箱运输打下了基础。1982年10月,他率领船员们驾驶汾河轮,踏上了开辟中国至美国东海岸集装箱班轮航线的征途。这是鲍船长第一次上集装箱船工作,而拥有1200标准箱位的汾河轮又是一艘具有当时先进水平的全集装箱船,全新的挑战令鲍船长无比兴奋。为了尽快进入最佳工作状态,他争分夺秒地埋头学习,翻阅资料,查对图纸,验算核对数据,了解港口规定和货运法规。他与其他船舶领导一同研究制订管理制度;他见缝插针向随船的大连海运学院教授请教集装箱货运管理知识。经过一连几天几夜的刻苦钻研,鲍船长逐渐对汾河轮的技术状况、集装箱班轮的营运特点,以及美东港口的相关管理规定等,做到了心中有数,同时,也增添了他圆满完成首航任务的信心和决心。
汾河轮抵达纽约港前,代理电告船上准备一个舱装40英尺集装箱,这就意味着必须拆去舱内六根象电线杆一样粗的活动定位柱。为了保证班期和节约开支,鲍船长决定动员船员自己拆。他对照图纸向船员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分段讲解拆卸要领,并亲自进行现场指导。经过15个小时的辛勤努力,船员们成功拆除了6根定位柱。事后一打听,此举不仅为公司节约了4万美元,而且也在纽约港开创了先例。
在纽约港举行的汾河轮首航招待会上,各方嘉宾济济一堂,鲍船长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向客人们介绍了汾河轮的船舶性能、技术参数、管理方法和船员素质,介绍了中远开辟美东班轮航线的服务特色和班期保证。“中国有这么先进的全集装箱船,有这么优秀的船长和船员”,汾河轮的到来,一时间在美东地区的航运界、港口、新闻界、代理和货主中被传为美谈。事实更证明了中国船员是说到做到的。首航后,在鲍船长的带领下,汾河轮船员克服了飓风、冬季大风浪等不利影响,始终保持了船期准班准点,中远美东航线一度被称作″汾河班轮″,成为当时在美东地区最具信誉和影响力的集装箱班轮之一。
鲍船长丰富的经验,渊博的学识,来自于他持之以恒的勤奋学习和钻研。他坚持遇事动脑筋,实况勤记录,不断积累、分析、总结、提高。每到一个港口,每上一艘船,每走一条航线,他都十分详尽地作好记录,随后利用休假,查阅专业书刊,对照理论根据完善工作记录。鲍船长的笔记本分门别类,内容齐全,清晰实用,常常成为年轻船长和驾驶员学习教材。而对于向年轻人传授技艺,更被鲍船长视作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80年代初,公司有大批船舶技术干部参加换证考试。鲍船长奉命担任驾驶员的复习辅导老师。他和其他同志一起认真备课、出考题,对驾驶员们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他经常主动地针对薄弱环节和容易疏忽的问题,向驾驶员反复讲解,帮助他们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业务技能。
1985年下半年,鲍船长又来到清河城轮,担负起操船和带教实习船长的双重任务。虽然公司没有交给鲍船长讲课任务,但他仍花了很多时间备课,在两个月不到的时间里给实习船长们讲了六课,其中《集装箱运输和管理》一课连续讲了六个多小时。他把自己几十年积累下来的资料拿出来给大家翻阅、摘抄。其中一本小小的《工作便册》里面收集了日常工作所需的各种数据、公式、应急应变措施等资料,实习船长们见了如获至宝。
鲍船长不管到哪条船,都把船员业务培训作为一件大事。他平时话语不多,但一讲起技术业务知识来,就滔滔不绝。知识渗于实例,实例证明理论,深入浅出,非让你弄明白不可。放艇演习,他亲自爬到艇上一遍一遍地示范;测定船位,他坚持要求驾驶员加强基本功训练,用六分仪测天或以目测陆标来定位;驾驶值班,他强调严格的驾驶台纪律。在他看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船舶航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