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记者 陈燊)戚瓞如,抗战老兵,我校吴淞商船专科学校航海46级校友,原大连海运学校高级讲师,是我校目前已知的两位抗战老兵校友之一。戚瓞如多年来一直牵挂母校,希望能回母校看看。学校相关部门了解到信息后,第一时间与戚老取得联系,圆了他多年的梦想。

国破家亡,投笔从戎

2017929日,一名九旬老人在妻儿的搀扶下,缓缓走进上海海事大学1号门,他就是我校老校友戚瓞如。作为我校的抗战老兵校友,戚老告诉记者,此次回到母校,他特地穿上抗战老兵纪念服、佩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原来,在戚瓞如身上,也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祖籍宁波的戚瓞如,原本在宁波中学读书,但随着日寇侵袭、国土沦丧,不得不开始艰苦的流亡求学之路。戚父是开明绅士,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常常资助当地的抗日队伍,甚至让游击队驻扎在家里。也正因为如此,当日伪前来扫荡的时候,戚家成了重灾区。

“我的堂伯和一位堂兄被炸死,敌人也几次放火烧我家的房子,”年高九旬的戚老按耐不住情绪,激动地说,自家厅上挂的字画都被鬼子用刺刀割去两端而抢走,而其他衣服物什,也被“和平军”掠去,满屋狼藉、惨不忍睹。

流亡的戚瓞如曾一度到赣南求学,但随着抗战形势的恶化,赣南沦陷在即,而陪都重庆也岌岌可危。此时国民政府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鼓舞知识青年从军报国。此时未满20岁的戚瓞如,国仇家恨满胸膛,毅然决定投笔从戎,在赣南参加了青年军208622团并成为一名抗日战士。直到1945815日抗战胜利时,戚瓞如一直担任工兵。

吴淞岁月,校友情暖

“这是现在的学校校徽吗?我们当时的校徽是三角形的,中间也是一艘船,当年的校长还是周均时,” 走进校史馆,看见海大校徽,戚老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学校发展到今天非常不易啊”。1946年从部队退伍复员进入了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我当时的愿望就是走出国门、周游世界”戚瓞如告诉记者,也因此便结下了深厚的吴淞情谊。

为什么呢?

原来,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戚瓞如并没有安稳的大学生活。上船实习时遇到船东背信弃义一度落难香港,后来遇到了吴淞校友,在他们的帮助下,才得到招商局经理也是吴淞校友的陈天骏介绍上船,暂时解决工作问题。戚瓞如地说:“资本家可恶啊,说好一直做下去,但船到了香港就把我们全体船员解雇,在船员们的抗争下最后还是发了点遣散费了事。”说到这,戚老不禁感慨,那时候才真正意识到“校友”二字的温暖、亲切和伟大。

卓东明的笔记本、赵锡成的信件、贝汉廷的日记,走到老同学们陈列在馆的物什前,戚瓞如驻足观看了良久。“赵锡成、贝汉廷和我一届,赵锡成在A班,入学时候的军事训练我是他的队长,每天都需要点名,所以我们很熟悉。”“卓东明比我小一级,我们关系很好,常在一起。”戚老回忆起吴淞时期的点点滴滴,特别兴奋。

遗憾的是,由于时代因素,戚瓞如老校友读书时期的很多证件物什都没能保留下来。但留下来的,却是那份珍贵的吴淞情谊。在“学长午餐”上,戚老还不忘嘱咐同学们:“走到外面,校友就像兄弟一样温暖,大家一定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同学情、校友情啊……

“学校建设的越来越大、越来越好了……吴淞商船精神永恒!”站在吴淞商船纪念碑前,抚今追昔,戚老学长给自己赋诗一首:“艰辛求学路,崎岖人生途。夕阳无限好,黄昏也纳福。”作为抗战老兵,他始终对祖国充满热爱;作为吴淞校友,他也一直牵挂母校的发展。

吴淞老校友们从艰难岁月中走过来,他们饱经沧桑身上却又熠熠光辉。“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吴淞的故事他们已经讲述,海大的历史将由我们书写。我们也应砥砺前行,让他们看到一个盛世的中国、繁荣的海大。


来源:上海海事大学校友会

责任编辑:迪文 邱涛

2018-03-22, 星期四